close
2008-11-02 中國時報 【吳芳銘】


 前美國聯準會(Fed)主席葛林斯潘(Alan Greenspan)日前在美國眾議院的聽證會上坦承,他所相信的自由放任市場意識形態有缺陷,對於衍生性金融商品不加管制而造成嚴重問題,這些錯誤加劇了目前經濟的蕭條。
 
這與經濟繁榮年代葛林斯潘在國會受到的推崇大相徑庭。事實上,葛老利用低利率調節經濟發揮了最大的作用,以致亞洲金融風暴、網路泡沫、和九一一事件後, 美國經濟都能安然過關,甚至出現長達十年低通膨、高經濟成長的「新經濟」奇景,不但打破了傳統經濟理論中的「菲力普斯曲線」(Philips curve,通貨膨脹率與失業率存在交替關係,通貨膨脹率高時,失業率低;通貨膨脹率低時,失業率高),此這一作為也奠定了葛老的崇高地位。
 
不過次貸的發生和金融危機的惡化,卻讓美國眾議員們細數葛老擔任Fed主席時的錯誤的政策,並質疑葛老在房市泡沫和次貸危機爆發前有權防止不負責任放貸行為的發生,但卻不聽信任何建議而沒有去做,導致現在美國經濟必須為錯誤的政策付出慘痛的代價。
 
化約的說,成就葛老和毀掉葛老的,可稱為「葛林斯潘主義」(Greendpanism)或是「葛林斯潘經濟學」(Greenomics):主張Fed應 該鬆綁對資產市場的管制,首要是努力控制通貨膨脹,之後再實現充分就業和促進消費力的最大化。這是因為葛老認為Fed無法準確判斷資產市場是否存在著泡 沫;而採取此一政策在資產市場發生泡沫破裂並出現嚴重危機時,事後收拾殘局的成本也會比較低。相比之下,為了防止泡沫,事先採取緊縮的貨幣政策,會提高失 業率、減少投資,導致較高的成本。
 
但是從事後看,葛老寬鬆的貨幣供給,雖一度創造了經濟榮景,不過卻是助長了華爾街對於高風險追逐的風潮,預埋了次貸危機和華爾街金融風暴,最後把風險轉 由美國政府獨自承擔。於是,「葛林斯潘經濟學」成了「不負責任經濟學」:造就了一個新自由主義冒險者追求高風險的天堂,在出事後相信Fed會扮演國家經濟 或金融消防隊,或者是全球資本市場最終貸款人的角色,出面解圍或收拾殘局。因為泡沫的發生在於投資者預設了一個「葛林斯潘看漲期權」─葛老給了投資者一份 有效的契約式權利,讓投資者可以在未來的某一天以一個事先約定好的價格賣出自己的股份,從而可以規避風險以預防潛在的價格損失。從這個角度看,不難發現出 現了「盈利私有化,虧損國家化」的現象,也就不難想像後輩晚生的美國眾議員會對一位經濟智叟嚴詞發難了。
 
但不是沒人看到危機,前國際貨幣基金首席經濟學家麥克.穆薩(Michael Mussa)就主張Fed在追求就業率、購買力和成長率最大化之前,必須先確保利率維持在一個夠高的水準,透過遏制通貨膨脹高漲,以防止資產市場出現泡演 變成經濟或金融危機而導致經濟的衰退。此看法或可稱為「穆薩主義」。
 
「穆薩主義」還批判葛老長期所維持的低利率政策,並認為由於貨幣長期的寬鬆讓資產市場成為滋生泡沫的溫床,一旦被吹大泡沫破裂,後果難以收拾。果然葛老 去職主席一年餘,房地產市場泡沫就爆發,之後緊接著發生了次貸危機,並引發了信貸動性問題,如今擴大為全球性金融風暴。
 
不過,面對批評者的質疑,葛老的信徒認為,收緊銀根會導致失業率提高和工廠倒閉,不利於經濟成長。他們始終相信,Fed對泡沫破滅後的嚴重危機具有駕馭 和解救的能力。只是不幸的是,如今美國甚至全世界都為此付出了難以計數的代價。而葛老不情願地說出了「我錯了」,更讓人見識到過於自信導致低估風險和疏於 監管的可怕後果。
 
一場金融風暴衝垮了葛林斯潘十八年所建立起來的「美國歷史上最偉大的聯準會主席」美譽,換來的是「泡沫先生」(Bubble Man)稱號。而過去泡沫微醺繁榮時代,竟是像巴特拉(Ravi Batra)所稱「葛林斯潘的騙局」。
 
葛老走下神壇,再次證明了「金無足赤,人無完人」,以及「錯誤的政策比貪汙更可怕」的古諺。(作者為自由撰稿人)
《人生態度》

FROM:http://www.wretch.cc/blog/oolong1001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Pau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