鉅亨網

從去年夏日延燒至今的全球金融危機,已經讓人體會到這個世界已經不是過去我們所認識的模樣。區域性企業、主權基金等新玩家的加入已經悄悄改變了遊戲規則,曾經掌握著全球經濟脈動的歐洲、美國和日本等工業化大國,在新興國家風起雲湧逐漸崛起後已經感到一股龐大的壓力。

在早期,國際大企業進駐新興市場圖的只是便宜的人力與原料,卻間接促使這些地區的繁榮,在國際上地位越來越重要。這些國際企業怎麼也料想不到未來將與之競爭的正是這些新興市場的企業。昔日的合作夥伴,卻變成明日強大的競爭對手。

瑞士洛桑國際管理學院 (IMD)的全球競爭力研究中心,最近發布一份報告指出全球化其實存在著一定的循環週期(waves),而每段週期最後都會逐漸被另一段的興起所取代,其中主角可能保持不動,但地位卻可能出現改變。透過觀察周期的波動將可以很清楚的了解國際政經趨勢的千變萬化。

■ 第一個週期(1985年-2000年):低廉的生產成本

共產主義在這段時間裡逐漸式微,全球經濟型態走向開放擴張。在25年前,全球的經濟重心主要集中在美國、歐洲和日本等,市場參與人數約為 5.8億。但現在除了少數市場仍屬封閉狀態下,全球經濟體現在負載著超過63億的人口,在20年間增加了逾10倍之多。

回顧過去,「鐵幕」(Iron Curtain)時代阻礙了世界許多經濟版圖的擴張,結果導致非西方世界許多地方的消費力發展遲緩,勞資比例落差極大,而這樣的勞力條件和當地的政策開始卻開始吸引外資的進駐,那些國際大企業也前來躍躍欲試。

在這個階段一開始,西方企業呈現積極尋找便宜勞工和物料的趨勢,使得出口全球的產品價格漸漸變低,電腦、手機、電子商品等都比15年前要來的便宜許多。

到了晚期,這些企業要的還包括便宜的人才,像中國、俄國和印度大約每年有1400萬的大學畢業生,這群剛踏入社會的年輕專業人才通常不需花太多錢去雇用,而且他們都具有高度的熱情和參與度。

基本上在這全球化的第一個週期裡,最主要的特徵就是通貨緊縮 (deflation),也就是全球消費者物價普遍下跌,通貨膨脹一詞在 1985-2000年這段期間幾乎從未聽聞。

■ 第二個週期(2000年-2020年):鎖定國內市場

這段週期也就是我們現在正處的環境,主要特徵在於中產階級和私人消費勢力興起。

便宜的生產成本已不再是企業優先考量,而是該如何從崛起的新興市場中獲得最大利益。根據聯合國數據顯示,到了2050年亞洲人口將會從目前的 40.30億增加到 52.66億,同時非洲也會增加到 19.98億人。

不僅是人口增加的吸引。新興國家的中產階級勢力逐漸龐大也是不容小覷的商機。

像亞洲地區、俄國、中歐、拉丁美洲、海灣地區等的中產階級人數,從2000年來約增加了 6億人口,平均每一年總共花上 4億美元。以印度為例,國內目前有 5000萬人口的中產階級,預估人數到2030年將會增至 5.8億。

這些中產階級無疑地將會成為未來20年內推動全球經濟巨輪的動力,而且由於他們通常不太在乎革命,因此這也代表了未來政治穩定的一股力量。同時也會加速城市發展。在1800年代時全球居住在城市裡的人口只有2%左右,但到了2030將會增加到 60%,隨之而來的「城市型經濟」 (urban economy),成功地刺激了交通、傳播和休閒事業成長強勁。

這些新興中產階級就像20世紀的歐美國家一樣,偏好可象徵身份的消費型商品,例如電子產品、汽車、房子、優質醫療保險、假期消費等,這樣的趨勢使得私人消費佔這些國家 GDP中的比例急速提升,雖然以中國目前的 40%來說還不算太高 (工業化國家皆超過60%),不過國際企業要有所突破,通常鎖定中產階級為目標客戶絕對是最佳策略。

一位著名的美國作家Ayn Rand曾說過,「上流階級是一個國家的過去,而中產階級代表的正是國家的未來!」

除此之外,在這段時間不僅中產階級崛起,全球經濟也邁向一個快速發展的時代。2007年經濟成長超過5%的有多達 110個國家,絕對貧窮人口也因此逐漸減少。

而這樣的現象換來的是一股龐大的新消費勢力,不過這些人不見得都有能力購買中產階級愛好的產品,因此促使國際企業重新審視過去的經營模式,發展另外適合貧窮人口的消費商品,最好的例子像現在的百元電腦、2500美元的汽車(印度)和微型貸款方案等,這股新的消費勢力將隨著全球經濟發展腳步繼續增強。

不過,在全球化的第二個週期中,新興國家對物資的需求,也造成了國際原物料和食品價格大幅攀升,包括石油、糧食等民生必需品。中產階級的興起改變了過去的消費型態,尤以食品類消費最為明顯。

世界銀行估計到2030年全世界對穀類食品的需求將會增加 50%,肉類將會暴增至 85%!後果將出現水資源短缺、土地汙染、林木砍伐、空氣汙染等。

而新興國家的經濟起飛將會讓這樣的情形持續惡化,從經濟學角度來看,可稱這個現象為「追趕模式」(catch-up mode),這些國家希望能夠彌補在過去共產時期時所錯過的經濟發展,幾乎無視環境與社會問題,全力朝高標 GDP邁進。

對於企業來說,這個階段嚴重的通貨膨脹迫使他們得改變傳統的成本經營模式。像1980年代的企業品質化和重組潮,和1990年代的產品外包,以及2000年全球化發展趨勢,在在都是為了因應環境條件的變遷。

但因為全球化其實給企業帶來許多不必要的複雜問題,現在企業為了增加收入,其中一個方法正是將經營模式簡單化。

■ 第三個週期(2020年-?年):地區性變成全球性

在背負著「通貨膨脹」和「通貨緊縮」兩大包袱的年代漸漸過去後,未來我們迎接的將是一個「競爭與緊張」 (competition and tension)的全新世代。至於什麼時候全球化的第三個週期會到來呢?國際的上一些新面孔將會成為關鍵。

新興國家經濟出現前所未有的一片榮景,外匯儲備規模以驚人的速度持續增加。首先以中國的1.67兆美元名列第一,其二為1.01兆美元的日本,俄國為5020億美元,印度為3040億美元,台灣外匯儲備則為2780億美元,南韓為2620億美元。

再來是手中握有 3兆多美元龐大資金的國際主權基金手,其中規模最大的杜拜主權基金,價值約9000億美元。這些主權基金未來的發展趨勢可能以入股一些大型企業和金融機構,和收購小型工業類企業(或能源)等為主。

最後是發展正在拓展至全球的新企業與地方性品牌,正快速地擴展至全世界,更透過與國際性企業緊密合作,達到技術和管理共享的境界,自己的實力與日俱增,因此過去地區性的合作企業,現在蛻變成國際舞台上強而有力的競爭對手。

■ 結語

新興國家為了搶進國際市場,未來將會著重在買入一些藍籌股企業的股份。例如日前中國大陸入股美國資產黑石集團等其他私募基金,只要這些愛好收購的新興國家累積足夠的經驗和管理概念後,第三個全球化週期將會朝向「收購模式」 (full acqusition)全速發展。

這樣的趨勢將使未來全球的政治與經濟局勢重新洗牌。新興國家影響力逐漸增強,將會透過國際組織來試圖打破保護主義的籓籬,尋求更多能敲進工業化國家市場的管道。

但這樣的局勢也難免將增加國際間的緊張氣氛,過去獨霸一方的工業化國家必須得更加努力來維持生活水準和國際影響力。而且激烈競爭的全球市場裡,其實缺乏了完善的管理。併購海外龐大的金融或能源資產是一回事,但說到懂得如何管理,恐怕又是另外一回事。

從1985年到2050年,在這段時間的長河裡,全球經濟趨勢起起落落,今日遭到忽略的市場在明日可能轉變為最大的贏家。第三個全球化週期悄悄展開,我們已經進入了各國經濟奔騰的年代。

(程宜華)

http://news.cnyes.com/

http://www.wretch.cc/blog/oolong1001/5233777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Pau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