戳破低油價神話
報導/黃勝治 攝影/歐新社、中時報系資料庫

今年十月油價飛漲,屢創歷史新高。不過中油強調,台灣加的油與亞洲鄰近國家相比,已經算是最便宜的。台灣的油真的是亞洲最便宜的嗎?或者只是數字遊戲下的神話?

中油強調台灣油價是亞洲最低,可不是第一次。去年五月底討論台灣是否實施浮動油價機制時,宣稱每年虧損好幾十億的中油,就曾打出這張牌。猶記當時報紙上的半版廣告:「台灣與鄰近地區國家油價比較,台灣九二汽油一公升二三.一元;日本九二汽油一公升三十六.一元,我們的油價全亞洲最低!」

不過當時就有專家反諷,日本的國民所得多少?台灣的國民所得多少?能直接比嗎?如果可以這麼單純地比,那美國、加拿大油價比台灣還便宜許多,中油為何不敢拿來相提並論呢?

騙局一:刻意忽略所得差異

若單就中油最喜歡比較的亞洲國家,如日本、新加坡、香港來看,日、新、港的人均GDP,都遠超過台灣近兩倍及近三倍,更不用提歐美國家比台灣都多上三倍以上。加入這個因素後,表面上看起來很便宜的油價,就不一定划算了。

以台灣最常見的兩千西西房車為例,假如每公升三十元的汽油能跑十公里,以一個月跑一千公里概算,需加油一百公升;那麼一年總計得加油一千兩百公升,大概需要花費三萬六千元。若把它變成兩倍(比照鄰國國民所得),七萬二千元可以在新加坡買油開上一萬八千公里,比較起來,台灣的油價並不算低廉。

不過有人說,排除掉原油生產國如汶萊、巴林等國家不算,與台灣人均GDP差不多或略低的幾個國家,如韓國、匈牙利、捷克跟葡萄牙等,油價也普遍比台灣高,這又要怎麼解釋?最主要的差別,在於燃料稅徵收方式的不同。

騙局二:燃料稅徵隨車另徵

大多數國家的「燃料稅」(燃料使用費)都是隨油徵收,也就是直接反應在油價上,帳面上的價格難免高了些。台灣採的是隨車徵收,油價裡面沒算到這筆稅金。消基會祕書長游開雄就表示,如果把燃料稅加到油價裡,實際上一公升要多付五至十元。

就如同前面所舉的例子雷同,一輛車加滿油大概是五十公升,一般開車族平均一個月加兩次油是一百公升,一年就要加一千兩百公升;若以兩千西西為例,每輛車燃料稅是六千二百一十元,換算起來每公升就要多花費五元,排氣量更高的車子,比如說像行政院長張俊雄的四千西西座車,每公升須多出的花費更達近十元。

把這平均每公升得多負擔的五至十元稅金,加在目前的油價裡,其實和新加坡每公升三十八元的油價差不多;若再加上之前提到的國民所得差距,台灣油價不只沒便宜,還貴得不得了。除了GDP及稅金沒算到外,在計價上,中油也猛吃小老百姓豆腐。一般人買東西轉售,當然以原始買東西的價格,做為出售成本,轉賣後中間的差額就是利潤,不過中油賣油給老百姓可沒這麼老實。


騙局三:採最貴西德州計價

在去年油價還未採浮動機制前,中油計價的標準,完全鎖定美國西德州原油價格。奇怪,明明沒有跟美國買油,台灣的進口石油七成來自中東、三成來自西非,採取價位最高的西德州做為計價標準,不正是穩賺不賠嗎?

被踢爆中油計價為富不仁之後,浮動油價機制不敢再完全比照西德州,改以西德州原油漲跌比例的八成,來制訂國內油價的漲跌比例。也就是說,如果西德州原油漲十%,國內成品油批發價只能漲八%。不過西德洲原油並非周周調整,所以還會參考杜拜及北海布蘭特的原油價格。

中油解釋,以西德州原油漲跌幅來計算油價,是國際間最公開、最容易查詢的資料;因為不論中東的杜拜油價、北海布蘭特油價,或其他產地的油價漲跌幅資訊,必須另外花錢購得。不過不解釋還好,一解釋反而讓人更質疑中油的便宜行事。消基會董事長程仁宏就說,中油一直未公布原油占營運成本的比例,外界根本無從監督;浮動油價的計算公式,也是自己說了算,這難道不是黑箱作業嗎?

堅持用西德州的理由,聽起來也非常牽強。民眾沒有那個能力去計算,每次油價的調整是否運算正確;即使參考的資訊不能公開,政府或民間團體也可以另聘專家團進駐中油。只是,中油有沒有這個guts給人民監督呢?綜合稅制、國民所得及計價標準來看,台灣油價不僅貴,而且訂價過程也充滿了疑問。把高油價全推給國際原油市場,實在看不出哪裡展現「視民如傷」的胸襟。

資料來源:貪婪的智慧 - 戳破低油價神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Pau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